經脈行星能量音叉- 瀉與補
FB: https://www.facebook.com/Singingbowl2018/posts/936657579999340
每支行星音叉都有其特定頻率與其特定的療癒能力與天賦,特別是「經脈行星能量音叉」是根基在中醫體系的經絡穴位,也帶入簡單的「八綱辯證」的重點觀念,我個人對中醫經絡的理解仍是很粗淺,這邊跟大家分享一下。
中醫在看外顯的症狀需先進行「八綱辯證」(不多說贅述)後,才能決定要採用「瀉」或「補」或「先瀉再補」的治療,簡單說,若身體內某種能量太多了且是不需要的話,當然就要將能量排出體外。
最常見也最容易解釋的例子就是肝氣鬱結,通常會肝氣鬱結的不外乎有包含總是忍氣或愛生氣或生悶氣悶住情緒等等,怒傷肝,所以肝經上的太衝穴絕對是痛呀,這樣的情緒能量當然就是要「瀉」,若還用補氣頻率的音叉可就像是火上加油了。
要瀉的話保健大穴有名為「四關穴」,其實就是2個大腸經的「合谷穴」合谷穴跟兩個肝經的「太衝穴」,這是瀉氣的重要穴位,最常用來瀉的行星頻率是新月跟12星座(世界年)。
所以愛發怒、或愛生悶氣、又一直忍氣吞聲的朋友,沒事請多按壓太衝穴保養一下,生氣歸生氣,身體還是要照顧好,這樣才有本錢生氣。
另一方面,像國人普遍常有的「脾虛」跟「腎陽/腎陰虛」,當然就不能再瀉已經少少的能量了,一定得要補氣補血補能量來讓身體系統繼續好好地運作。最常用來補的頻率就是滿月、地球日、太陽,更高級的課程可以使用金星的頻率。
脾經上重要的大穴不外乎是「公孫穴」「三陰交穴」「血海穴」:而要補腎氣的話可有非常多的大穴要注意: 前文有特別提到過了 :
腎經上的「湧泉」、「太溪」、「復溜」
任脈上的「關元」、「氣海」、「神闕」
背部督脈上的「命門」與膀胱經上的「腎俞穴」
而且「瀉」或「補」的程度也有溫柔和緩、不慍不火、以及強烈3個等級。
之前所分享的文章可以再參考復習一下喔
https://www.facebook.com/598330370498731/posts/907733282891770?s=100003492623113&sfns=mo
https://www.facebook.com/598330370498731/posts/898641207134311?s=100003492623113&sfns=mo
https://www.facebook.com/598330370498731/posts/907080199623745?s=100003492623113&sfns=mo
留言列表